"微光聚处暖生烟,点滴情长抵岁寒。"7月26日,合肥蜀山区兴园小区55栋3单元一楼105室的厨房飘出阵阵香气。上午9时,周灏团长带领合肥市孤困儿童帮扶团成员孙守中、黄玲珍、张平娟及其19岁的女儿耿艺轩,如约来到李玉瑶家开展"暖心饭"活动。作为团队的常态行动,这个周六,他们在庐阳区、蜀山区、瑶海区、肥西县同步开启五场暖心饭,用烟火气温暖着多个像李玉瑶家这样的困境家庭。
53岁的黄玲珍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,红烧排骨在锅中咕嘟作响,她不时低头调整火候,眼里满是温柔:"这是我头回进瑶瑶家的门,听说孩子爸两年前走后,她就像被抽了精气神,整日把自己锁在屋里。刚才切菜时总想着,得把心放进锅里慢慢炖,让她尝尝啥是踏实的暖。"话音刚落,她盛出一块排骨尝了尝,又往锅里添了勺冰糖,"孩子遭了太多罪,得多给点甜。"
另一边,张平娟忙着准备鲜笋烧鸡,孙守中则在一旁帮忙摘菜,将新鲜蔬菜打理得干干净净;19岁的耿艺轩在旁打下手,青椒炒蛋的滋滋声里,透着大学生特有的认真。
13岁的李玉瑶起初待在房间里,张平娟走进来请她帮忙剥蒜,孩子竟主动走到厨房,教给大家更省力的剥蒜技巧。后来,张平娟、耿艺轩和她聊起谷子、卡牌与王者游戏,才发现这个总被认为"封闭"的孩子,不仅有独到见解,说起游戏策略时眼里还闪着光。
"今天带艺轩来,就是想让她亲身体会帮人的意义。"张平娟擦着手笑道,"瑶瑶教我们剥蒜时的专注,聊起爱好时的投入,都在告诉我们:每个生命都藏着光。让女儿看看这些,比讲多少道理都管用。"
支撑这个家的,是77岁的外公李世告与75岁的外婆姚泽英——两位老人每月合计3000元左右的收入,要覆盖祖孙三人的衣食住行,更要托举外孙女走出双亲离世的阴霾。2016年,母亲因肺部肿瘤离世时,李玉瑶尚在稚龄;两年前,父亲猝然长逝,目睹这一切的女孩当场昏厥,从此把自己锁进沉默。
"李叔、姚阿姨,暖心饭不是一阵风。"周灏团长说,"今天咱们在蜀山区的这桌饭,和庐阳、瑶海、肥西的四场同步开灶,就是想让更多像瑶瑶这样的孩子知道,这城市里总有人惦记着他们。明天周日,我们还会接着往下走,把这份热乎气送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。对瑶瑶家,我们更会常来常往:她想聊聊学校的新鲜事,咱们搬个小板凳听;想拾掇拾掇功课,咱们找老师搭把手;哪怕就是闷了想找人说说话,随时招呼一声——这日子再难,搭把手总能慢慢熬出甜来。"
黄玲珍端着红烧排骨上桌时,瞥见李玉瑶悄悄夹了块肉放进外婆碗里,她鼻头一酸:"你看,孩子心里啥都懂。咱不带半分私心对她好,她就敢把真心掏出来。能做这搭桥的人,这辈子值了。"
饭后,李玉瑶带着大家走到客厅的奖状墙前,指尖轻轻点着三年级那张"学习标兵"奖状:"那时候考试总在前三名,老师说我作文写得最好。"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奖状上,也照亮了她眼里的光。张平娟顺势帮着打扫卫生间,清洗盆具、清扫马桶的动作麻利又细心。李玉瑶转头看向耿艺轩,小声说:"下次...可以教我做青椒炒蛋吗?"耿艺轩立刻点头:"没问题,我带新辣椒来。"
离别的时候,75岁的姚泽英看着外孙女主动挥手的背影,抹了把泪:"你们来,孩子眼里才重新有了光。"阳光斜斜地铺在楼道里,把几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门缓缓关上,厨房的油烟味还没散尽,混着阳光的味道,在这个靠老两口微薄收入支撑的家里,悄悄酿出了一点甜。这甜,是爱心浇灌出的希望,是平凡善举凝聚的力量——当社会的暖流持续涌动,每个困境中的生命都能被温柔托举,向着光亮生长。
文:牧意
汇融优配-正规配资平台-股票加杠杆-a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